有時候看過外面的世界,才會知道家鄉的美好,不!或許應該說,家鄉的好,都是在外面的世界吃過苦後才會深刻體會到的。三峽青農戴文祥這樣說。對曾經同時擁有多家電信門市的戴文祥來說,回鄉從農既是一個教訓,也是一種承擔,更多的是一股200多年歷史的老茶區傳承在他身內的熱血,他說,三峽茶伴隨著台灣走過許多時期,變換過許多樣貌,如今,他想用一道道精緻的茶湯,讓大家重新領會到三峽好茶的魅力。
農家小孩退伍之後,誰會想要回家種田?回憶20多年前青澀的自己,戴文祥說,每個人都想著好不容易逃出去了,當然想要做點其他事情。而他選擇進入連鎖加盟業,在那個手機通訊市場剛剛起步的時代進入了通訊行產業,這一開就是20多年,資金、技術、人脈、店面通通經營起來了,但卻面臨加盟總部的挑戰,這才讓他體會到社會現實。
花了20多年的力氣,扛得是別人的轎,捧得是別人的品牌,在利益面前,說翻臉就翻臉。戴文祥開始思考,自己的品牌在哪裡?家裡的茶,當然是品牌,但他心中始終有股抗拒。直到老父親患病,加上兩次颱風帶來的災害嚴重影響家中收成。看到父親躺在病床上還得親自打電話跟客戶道歉,他於心不忍之餘,也終於放下對茶的成見,願意回家接棒。
打從胎教就在茶園裡,摸茶對他來說一點也不難。但他知道,茶是時代的產物,墨守世代傳承的經驗,只能把茶做對,但無法做好。於是,他到處學茶,從茶業改良場到各大名山的名師,他都去拜訪,都去學習,更是台灣目前碩果僅存的手壓龍井茶傳人。理解台灣各大茶區的特色,師法各大茶類的做法,再應用到三峽自家茶區的茶上。他說,三峽茶走過輝煌的外銷茶時代,在台灣經濟起飛時,以手壓龍井茶聞名,後因高山茶的流行而沒落,現在的三峽茶則以碧螺春與蜜香紅茶再度抬頭。
比較台灣主流茶產區與三峽,戴文祥說,主流產區的茶廠為求效益,必須人多好辦事,一天能夠處理的茶菁量動輒數千斤,難免無法照顧到所有茶菁。但他自己的小茶廠,一天大概只能處理100多斤茶菁,所以,他可以真正做到跟著茶呼吸,看茶做茶的「細緻化」處理,將每天不同的天氣、茶菁狀況、茶種特性全部考量進去,進而調整製茶過程,想辦法把茶做好,而不僅僅是做對。
這細緻的感覺,難以言喻。但你的嘴,喝的出來。戴文祥說。